下关古镇,淮安县历史上一个古老的乡镇,位于古淮河左岸,在老淮安新城镇的东边,与新城镇隔河相望。
为什么要研究下关的历史渊源呢?因为对下关的历史有不同的认知:
一种说法,下关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末期,吴王开凿邗沟后,在邗沟两侧形成较大的人群聚集,原名北辰镇,后新城成立,北辰镇一分为三,中间是新城,西边是河下,东边就是下关。
另一种说法,就是《下关史话》所云:下关之名最早见之典籍,明洪武二十八年。
下关,究竟何时形成为集镇,何时正式命名并载入史册,在历史的长河中,她占居什么地位,为历史做过什么贡献,是值得研究的。
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似乎遥远,不大可能。邗沟建于春秋末期,当时的苏中平原、淮河两岸还是人烟稀少的荒原,尤其是战争年代,兵荒马乱,不可能有较大的人群聚集。再说,邗沟是穿新城入淮河,没有流经下关,下关与新城没有连在一起,下关在淮河东岸,新城在淮河西岸。当时的淮河是一条宽而深的大河,不可能形成什么“北辰镇”。第二种说法,又似乎太近,不大符合史实。根据《邗沟春秋》和《新城始建于唐代》提供的历史信息,《下头史话》可能委屈了下关这片热土。
淮安历史上一直是州府所在地,历史资料应该是很多的,可惜被烧毁了,我们的文史专家就只好根据残存的史籍,来传播淮安的历史,于是就说淮安新城始建于元末,河下古镇是明清时期的“进士之乡”,下关古镇始见于明洪武二十八年。
记载历史的史籍可以被烧毁,但人世间的历史,是永远烧不毁的。我们的文史专家、文史爱好者,应该摆脱残存典籍的束缚,用犀利的目光去追寻那远去了的历史,用严谨的逻辑推理,科学地阐述丢失的历史史迹。
近一年多来,我向文史专家学习,也编写了一些文史方面的文章,如《河下古镇二帝阁的文化内涵》《淮阴侯韩信身世探析》《淮安新城始建于唐朝》《秦始皇置淮阴县,县治在淮安》等。通过亲身实践,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研究历史,不管是研究历史人物,还是研究历史事件,或者研究某一地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强烈的时空观,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不能凭空相像编造历史故事。
研究下关,首先要搞清楚下关这片土地,在历史空间中的地位,她的地理位置,她周围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分析这些自然要素,研究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研究它们对历史演变的影响;其次要搞清楚下关这片土地,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朝代的演进,所担当的角色,所起的作用,所做过的贡献。
下关在历史空间中的地位
下关这片土地,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很好,她位于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适合人们择水而居,耕种捕鱼,繁衍生息。
下关,地处我国黄淮冲积平原和江淮湖荡平原的交汇地带,她的北面是黄淮冲积平原,多为黄土、沙土、沙壤土、壤土,土壤肥沃,适宜小麦、小米、玉米、大豆、花生等旱作生长,多鸡、猪、马、牛、羊。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有利于陆地上车马往来。她的南面是一望无际的湖荡平原,舟船竞逐,帆樯林立,水网湖田,是渔米之乡,生产水稻和各种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多鱼、虾。
下关,位于古淮河山阳大湾下半段一个柳浦湾的河段上,在农耕社会,主要是水上交通,河湾多为水上交通的驿站,下关的先民,与对岸的新城、上游的相家湾、邗沟上的山阳城(注:笔者把淮安最早的地名称为山阳码头、山阳驿站、山阳城),早就有了水上往来,下关码头和下关渡口早就存在。只不过没有“下关”这个名字。
下关,是我国南北方生产资料的中转地带,北方的生产资料汇集到下关后,通过下关渡运到对岸的新城,或直接进入邗沟运送到山阳城的淮阴市,换取由邗沟南来的南方手工业产品,运回下关向北方销售。
下关,位于黄淮平原的最南端,淮河边上,邗沟入淮口的下游。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她和新城变成了南船北马最早的转换地。由邗沟南来的官船、商船,进入淮河后,在下关码头下船,换乘马车、牛车继续北上,同样,从北方由马车、牛车运来的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在下关码头装船,继续南行。新城和下关的北面有南马场村和北马场村,是南船北马最好的佐证。
下关与新城紧邻,战略地位也很重要,她是北方少数民族攻打南方官府朝廷,最好的前沿指挥阵地,也是最好的后勤补给场所。
下关在历史长河中的担当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纷纷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争夺霸主地位。到战国时期,争斗的结果产生‘七雄’,苏中平原成了楚国、齐国和秦国三雄争斗的战场。春秋战国550年间,旷日持久的争霸战斗,苏中平原,淮河两岸可能还是人烟稀少的荒原。这是一段大的时代背景。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主要是为北上伐齐,称霸中原服务的,邗沟的入淮口在新城的中东部,因为周围是一片没有村落的荒漠,所以入淮口被称为“末口”。此时,邗沟入淮口对岸的下关,可能也是荒漠,还没有人烟。
邗沟开凿贯通后,在山阳这块土地上,诞生一个山阳码头,这是很自然的。自公元前484年邗沟贯通,到公元前223年秦王灭楚,已经261年,在这期间,山阳码头已经发展成了山阳镇、山阳城,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是历史演进的必然。
此时,淮河对岸的下关,人群逐渐聚集,通过下关渡,往来于山阳城、新城镇、相湾镇之间,把淮河北的农副产品拿到山阳镇、相湾镇上,换取湖荡平原上的水产品,或者买回由邗沟南来的手工业产品。山阳城上的淮阴市形成了,相湾镇、新城镇、下关镇,三镇烘托着一座山阳城。秦王灭楚后,看到三镇烘托一城的风水宝地,置山阳城为淮阴县,这是君王锐利的目光,睿智的决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其中一支就是由济水南岸的定陶入泗水,由泗水入淮水,再由邗沟达大江。把邗沟作为驰道,山阳镇上诞生了山阳驿站,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大大促进了淮河两岸人员往来,促进了人们在新城和下关这两块土地上落户。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获胜,建立了汉朝,历经409年,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大帝国。在这个统一强大的帝国中,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往来,十分繁忙。因此,南方的水上交通,北方的陆上交通,都受到朝廷高度重视。位于南北方交汇地带的淮河两岸,水路运输和陆路运输转换业务诞生了。淮安新城和下关,成了我国南船北马转换的发源地。现在有人说,南船北马转换地在淮阴清江浦。这是编造的历史史实,当时的清江浦还没有诞生,在那个地方,向南没有可行的水路。竖看历史,宋金交战是在邗沟口新城,元与南宋之战也是在邗沟口新城,就是朱棣起兵南下抢夺他侄儿的王位,也是从淮安新城沿邗沟南下的。淮安新城和下关才是南船北马真正的发源地,淮河南面是河湖水网,帆樯如林,淮河北面是一望平川,马牛成群。
在这409年中,下关得以迅速发展,陆上运输,交通驿站、旅居饮食等等行业迅速兴起,人口迅速增加,下关镇的雏形开始形成。下关和新城对大汉帝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了汉末,战争又起,从魏、蜀、吴三国争斗到西晋、东晋、十六国的200年中,战争不断。战争主要在长江中下游、淮河上中游,黄河中下游,据史料载,这一历史阶段中,我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受到严重损伤。位于淮河下游,又在邗沟以东的下关,受战争影响不可避免,但影响不大,过着平稳发展的生活。
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建立,占据中国南方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南迁的世族和平民,必经淮安由邗沟南下,淮安新城、下关是他们南迁路上重要的节点,有的人也可能就滞留在下关、新城,不再南行。义熙四年(408年),征虏将军坐镇山阳,督领淮北诸郡军事。义熙七年(411年),从广陵郡、临淮郡析置山阳郡,并设山阳县,郡治山阳城。辖山阳、左乡、东城、盐城4县。在这种大背景下,下关在战火的风烟中慢慢地成长为淮北的一个重镇。
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与北方处于分裂状态,南朝有宋、齐、梁、陈四朝,均以建康为都。我们淮安是属于南朝。在169年中,南朝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朝鲜,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南亚。少数民族汉化,民族大融合形成。
南朝后期由于内部争斗,战略运用错误,加之北朝兴起,逐渐南弱北强,疆域界线渐渐南移。最后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淮安及其新城、河下、下关又沦为北朝统治。
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为了加强对南北方的控制,同时贯通漕运航道,在大业年间,大兴水利工程,意欲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他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开永济渠达涿郡(今北京),向东南开通济渠达盱眙,转淮河入邗沟达扬州,又自京口(今镇江)开江南河入余杭(今杭州)。到608年,自杭州经江苏、安徽、河南到河北涿州长达5000多里的南北大运河(隋运河)全线贯通。沟通了我国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和太湖五大水系,在我国水利建设史上创造了丰功伟迹。邗沟此时已经成为南北大运河中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大背景下,对紧邻邗沟的下关,经济发展肯定是有影响的,往返于邗沟末口到淮河入海口的船舶,必须经过下关这个关口。
唐朝,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历时28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励精图治,贞观年间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唐兴盛对周边国家影响很大,大大促进了国际交往,对外贸易。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承继贞观之治,国力鼎盛。与朝鲜半岛新罗国建立了特好的经济、文化往来。甚至同意新罗人在我国黄海沿岸定居生活。
据此,笔者推断:淮安新城新罗坊就是唐高宗李治在位初期批准设置的,据史料记载,新罗坊在新城城内东北角。隋唐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的坊市制度已经很完善,“居邑者为坊,居野者为村”。有了北辰坊,又设置新罗坊,说明新城已经存在。笔者认为:淮安新城大概是在太宗李世民晚年迁都洛阳时,大兴建城之风时建筑的。下关有没有新罗侨民定居,我没有见到相关资料,可能性不大。因为,唐朝的坊市制度很严格,新罗人只能住在新罗坊。
李治在位时,对外贸易交往非常兴盛,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甚至与欧洲、非洲也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
在这一大背景下,下关得到了迅速发展,新罗、日本等国的官船、商船,从黄海进入淮河,必经下关,方达末口,或西去京畿,或进入邗沟南达大江,这就大大促进了下关的经济繁荣。
据史料记载,唐中期,玄宗李隆基即位,治国有方,国家昌盛,当时不仅中原地区、江淮地区以及成都平原经济发达,连人口较少的陇西地区也逐渐繁荣。下关位于江淮平原的北端,在大背景的影响下,自然是繁荣昌盛。
五代十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连年兵祸,纷纷割据。据乾隆《淮安府志》载:“公元957年,后周世宗柴荣大举进攻南唐,屯兵于楚州以北。”在哪里?肯定是淮河以北下关一线。可见,五代十国时期,下关仍是诸侯国战争用地。
到北宋时,朝廷对邗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特别重视。邗沟水运兴盛,对下关的水上往来必然发生巨大的影响。关税收入促进了下关的经济繁荣。
而到南宋建炎二年,黄河侵泗夺淮,下关遭到毁灭性破坏,大片土地被洪流冲刷,甚至淹没。
在南宋与金的战争中,双方交战于淮河一线,下关是金兵攻打新城的前哨阵地,新城是厮杀的主战场,此时的下关在金兵的控制下没有受到任何损伤。直到1141年皇统元年,南宋与金议和,签订了屈辱协议,划定以淮河中泓为界,南为宋,新城归南宋管辖,北为金,从此下关就在金的统治下。南宋和金对峙在黄淮河两岸,停止战争,近140年中,下关和南宋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南宋与金在苏中平原争夺战打了12年,苏中平原上的几座城池,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屹立在黄淮河边的“新城”,首当其冲,遭到了严重创伤。下关在金兵的保护下健康地成长。
元世祖怱必烈统一了北方后,开始攻打南宋,攻打南宋时,也是以下关为前沿阵地,当时新城城墙很坚固,南宋将士很英勇,攻打非常艰难。怱必烈打了44年才将南宋征服。由于南宋的城池城墙很坚固,攻打很艰难,忽必烈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地下令毁灭南宋几乎所有城池。淮安新城位于淮河边上,首遭毁灭,隔河相望的下关是元攻打南宋的指挥所、补给地,受到元的重视。
到元代,主张海运,对江淮平原的漕运不重视,但是,盐阜一带的盐场已经兴起,淮盐南销兴盛,淮盐运到河下朝廷的盐管部门,必经下关,下关也可能就有盐堆栈。
公元1415年,陈瑄开凿清江浦,西移邗沟,贯通里运河,邗沟走完她的艰难历程。邗沟消亡对下关影响不大,因为盐运仍然照常运行,即使淮河断流,盐河还在,河下的盐政管理机构还在,淮盐集散中心的地位没变,下关经济没有受到伤害,直到盐河枯竭,盐运改道,盐务中心移至淮阴王营,下关经济才遭重创。
到光绪十一年,黄河决,运河堤冲毁,济水东流,运道梗阻,漕运停止。对下关经济影响不大,对河下古镇经济影响就比较大了,但也不很严重,因为河下古镇是一个千年手工业大镇,手工业经济收入支撑着古镇60%人口的生计。
新中国成立后,下关与新城、河下一样,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合作化,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壮大道。
下关名称的由来
下关古镇为什么叫“下关”?
先说“关”字。关字在汉语中应用很广,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在交通领域,陆上往往是指狭窄的山谷口、险阻的隘道口,水上往往是指河道急弯处,这些地方多数被称为“关”。我国的高山大川很多,狭谷险滩很多,所以陆路关、水路关都很多,这些“关”的名称大多以地理位置的名称命名,个别的以相对位置命名。如河南灵宝县狭窄的山谷口,叫灵谷关,河北秦皇岛山海相连的要道隘口,叫山海关,黄河在陕西潼县华山腰下流,叫潼关,长江在南京清凉山北麓由南向东拐弯处的下游,叫下关。这些地方的“关”字通常与“口”字联在一起,组成“关口”,这是对自然的称呼。如果在此设立机构,有人管理,收取过往费用,那就叫“关卡”,是政府行为了。
再说下关的“关”字。古淮河从钵池山东侧向东南进入山阳大湾后,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所以相家湾是船舶停靠的好去处,促进了相(家)湾古镇的兴旺发达。当河流进入新城地界后,河道变窄,流速加快,到新城东北角,河流又向南右拐,进入下关地界,刚行不远,又遇上了柳浦湾,迫使河流向东左拐,进入季桥大湾。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古淮河在苏北大地这样弯弯曲曲的河道,是地质构造形成的,相家湾是个凹型湾,又位于山阳大湾中下部,河面较宽,水流平缓,而下关西南的柳浦湾,是个凸型湾,河道较窄,又是弯道,水流比较湍急,是一个天然“水关”。
那么“下关”这个名字究竟是何时授予的呢?我们必须纵观历史,看“下关”这块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便可知晓。
在春秋战国时期,下关和新城一样,还是一块荒漠的原野,邗沟入淮口,就因为没有村落,起名“末口”。对于下关这片荒原更不可能有人问津,没有名字是当然的。
我们先说大汉帝国,全国交通非常繁忙,南船北马转换业务在新城与下关这两块土地上诞生了,早以形成的码头、渡口不可能再没有名字了,勾通朝廷与地方政府信息往来的驿站诞生了,收缴土地税和人头税的税务管理机构诞生了,下关这块土地也不可能再没有名字了。那是不是大汉帝国时期授予这块土地名叫“下关”,以地理位置取名的话,这两块土地原先都没有名字,以相对位置取名“下”,那么“上”在那里?古淮河进入江苏后,从古泗州城到山阳大湾没有急流险滩,只有进入下关地界后才出现水关。无上,下从何来。这就说明进入大汉帝国之前,在秦帝国时期,这块土地已经被叫为“下关”了。
回过来再说大秦帝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统一钱币、统一度量衡等等,还下令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笔者认为:“下关”二字是秦王在修筑水路驰道时诞生的。从泗河进入淮河后,淮河是一条宽而深的大河,在勘测的过程中,到了邗沟入淮口处,自然而然地会提到:“下游还有一处关口”,“下关”二字便在勘测人员的口中诞生了,并赋予了下关这片土地。
由于驰道开通,促进了人员往来,随着下关、新城人口增加,下关码头、下关渡口形成了。进入汉朝,朝廷默认了这块土地叫“下关”二字。下关进入了帝国时代,下关镇的雏型逐渐形成了。
到了唐朝,对外贸易极为发达,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必须缴纳一定比例的关税,于是朝廷在水陆关口设卡管理,收缴关税。据史料记载,唐朝中期,关津林立,海外贸易税收是朝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唐朝时期,城市建设制度已经很成熟,淮安新城在贞观末期始建后,位于新城东边的下关,在大汉帝国时已成雏型,进入大唐帝国后,下关又成为外国商船由黄海进入淮河的第一关口,政府在此设卡管理,下关镇便在缴纳税费的算盘声中正式被承认了。
综 述
1、下关、新城、相家湾,是古淮河下游山阳大湾上三个不同类型的河岸地貌。相家湾是一处凹型湾,位于山阳大湾中下部,河面较宽,水流平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是淮河下游最早形成的河湾集镇。新城位于山阳大湾顺直河段,原先是荒原,自从开凿邗沟后,风水发生了变化,成了一块战略要地。下关是一处凸型湾,河道较窄,又是弯道,水流比较湍急,是一个天然“水关”,因为没有人落户,所以一直没有名字。
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在修筑泗水入淮河经邗沟入大江的水道时,勘测到邗沟末口,发现下游还有一处水关,相对于末口而言是下游,驰道边上留下了“下关”二字,这个名字就赋予了下关这块土地。
3、大汉帝国成立后,对被授予“下关”大名的地块,非常重视,她成了大汉帝国南船北马的发源地,为汉朝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下关镇的雏形在大汉帝国时已经形成。
4、隋炀帝开凿并贯通了南北大运河后,对紧邻邗沟的下关,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往返于邗沟末口到淮河入海口的船舶,必须经下关这个关口。
5、唐朝,历时289年。大唐兴盛对周边国家影响很大,这就大大促进了国际交往,对外贸易。李治即位后,唐朝国力鼎盛,对外贸易交往非常兴旺,范围之广,历史少见。新罗、日本等国的官船、商船,从黄海进入淮河,必经下关,方达末口,或西去京畿,或进入邗沟南达大江。这就大大促进了下关的经济繁荣。下关镇在征收关税的算盘声中诞生了。
6、北宋时,朝廷对邗沟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特别重视。邗沟水运兴盛,对下关的水上往来必然发生巨大的影响。南宋时,黄河侵泗夺淮,下关遭到毁灭性破坏,大片土地被洪流冲刷,甚至淹没。
在南宋与金的战争中,双方交战于淮河一线,下关是金兵攻打新城的前哨阵地,新城是厮杀的主战场。皇统元年,南宋与金议和,划定以淮河中泓为界,南为宋,北为金,从此下关就在金的统治下。
7、元世祖怱必烈统一北方后,开始攻打南宋,也是以下关为前沿阵地,下关受到元朝廷的重视。从此,下关在元的统治下生活了97年,为元朝的海运事业、为国内淮盐南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8、下关古镇,自盛唐正式成立以来,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她一直活跃在江淮大地上。为国家的发展,为时代车轮滚滚向前,释放她的豪情,展示她的忠贞。
9、下关位于淮河北岸,南北气候分界线以北,特别是在北方少数民族统治下近230年,所以,下关人的生活习惯和爱好,下关人的性格和品行,下关人的民风民俗等,与生活在淮河南岸的河下人,有着明显的差异:下关人爱吃牛羊肉,河下人爱吃鱼虾;下关人很豪放,河下人很文雅;下关街上是一处接一处的屠宰场,河下街上是一处接一处的手工业生产作坊:下关人爱玩石锁耍大刀,河下人爱写诗出对子:下关街上有杀猪巷、宰牛巷,河下街上书店巷、毛笔巷:下关建的牌坊“镇海中枢”,河下建的牌坊“百寿坊”;下关建有海神庙(妈祖庙),河下建有二帝阁、魁星楼;-----近在咫尺的两个古镇,竟然相差如此之大。
10、下关古镇的历史渊源,就此搁笔,由于笔者历史知识匮乏,可能所述之观点有点荒谬,敬请批评指正!(王福林)
运营机构:《淮安城市网》编辑委员会
法律顾问:北京盈科(淮安)律师事务所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苏ICP备18018716号-2
网安备案号:苏公网安备32081202000208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苏)字第03316号
Copyright ©2019-2025 《淮安城市网》编辑委员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