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雾还没散,村口老槐树的枝桠间漏下细碎的光,远远就听见“叮铃——叮铃——”的铜铃声,像一串星星落进了宁静的村落。妈妈正坐在门槛上纳鞋底,我扒着门框探头,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从雾里走来:扁担压在肩头,两端的木筐用蓝布盖着,走一步,铜铃就晃一下,唤醒了整个村子的晨。

那是卖货郎来了。他放下担子时,木筐与地面碰撞出轻响,蓝布一掀,像打开了藏满珍宝的百宝箱:五颜六色的针头线脑码得整整齐齐,滚圆的纽扣嵌在木板上,还有磨菜刀的砂轮、编竹篮的细篾,最让我眼热的,是那盒十二色水彩——颜料管胖乎乎的,红的像石榴,绿的像麦苗,蓝的像村前的河水,紫的像暮春的泡桐花,在光下泛着透亮的光。我攥着妈妈的衣角,眼睛黏在水彩盒上,喉咙里像卡了颗蜜枣,小声嘟囔:“妈妈,我想要那个……”

妈妈停下针线,指尖在鞋底上蹭了蹭,笑着起身往鸡窝走去。竹篮里卧着两个温热的鸡蛋,蛋壳带着淡淡的土黄色,还沾着几根细绒。我捧着鸡蛋跟在妈妈身后,脚步都放轻了,生怕一不小心摔碎了这“宝贝”。货郎接过鸡蛋,在手里掂了掂,爽朗地笑:“够啦,这水彩给孩子画画用正好!”他麻利地把水彩盒递过来,指尖带着竹筐的清香,还特意多塞了一支小毛笔:“这个配着用,画得更顺手。”

我抱着水彩盒,像揣着揣着满心的欢喜,忍不住抽出一支黄色颜料,在指甲盖上抹了一点,亮堂堂的。跑回家就趴在八仙桌上画起来——画村口的老槐树,枝桠间停着几只麻雀;画田埂上的油菜花,黄得晃眼;画妈妈纳鞋底的模样,针线在布面上穿梭;画卖货郎的担子,铜铃仿佛在纸上叮铃作响。颜料在糙纸上晕开,把平凡的日子染得鲜亮。

没过几天,家里的土墙、门板、甚至窗纸上,都贴满了我的画。邻居大婶路过,扒着门框看了半天,笑着朝屋里喊:“嫂子,你家孩子画得真像!这油菜花看着就香,将来准是个大画家!”隔壁的爷爷拄着拐杖走来,蹲在门槛上看了许久,摸出旱烟袋敲了敲,对妈妈说:“我们这个穷乡村出了个小画师,你可要好好培养啊!”连放学的小伙伴们都挤在门口,叽叽喳喳地求我画小麻雀,我得意地扬着下巴,把颜料管摆得整整齐齐,像个小先生。妈妈则把我画得稍好的几张小心叠好,收在木箱子里,每次翻看都忍不住笑,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光。

铜铃声又响起来时,货郎的担子轻了些,脚步却依旧稳健。他走在田埂上,身影渐渐融进远处的炊烟里,铃声也越来越淡,像一首温柔的歌,飘在麦浪之上。我坐在门槛上,抱着水彩盒,指尖还沾着未干的颜料,风里带着麦香和鸡蛋的清润,乡亲们的夸赞像糖一样化在心底,连货郎的笑声都仿佛还在耳边……

如今再想起,那担子里装的不只是十二色水彩,更是我们苏北乡村日子里的细碎温暖与淳朴期许。鸡蛋换水彩的时光,铜铃摇晃的清晨,乡亲们真诚的夸赞,还有妈妈藏在木箱子里的疼爱,都像老照片一样,在记忆里闪着暖光。那个贴满画的老屋,那些溢满笑声的日子,让平凡的岁月始终满是人情味,也让那个想当画家的小小心愿,成为了心底最珍贵、最明亮的念想,无论走多远,都能照亮归途……

作者简介:
华中,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原淮安市广播电视台金牌主播,中国爱心人物、全民阅读十佳推广人,中国好品牌影响力艺术形象大使、金奖艺术家,情感专家,心理疏导专家,首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提名奖获得者,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华夏兰亭书画院终身院士,一级美术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指导老师,淮安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宣传部部长,《淮安城市网》形象代言人,社会艺术水平朗诵考级教材编写专家和标准示范朗读专家,社会艺术水平朗诵考级考官。
主办单位:《淮安城市网》编委会
法律顾问:北京盈科(淮安)律师事务所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苏ICP备18018716号-2
网安备案号:苏公网安备32081202000208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苏)字第03316号
Copyright ©2019-2025 《淮安城市网》编委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