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国际劳动节,我来到吴运铎曾经建设兵工厂的金湖县金南镇福寿村,过去叫天高县金沟区平安乡小朱庄,参观了兵工纪念馆。通过兵工纪念馆的参观以及附近老百姓的介绍,了解了吴运铎来金湖建设兵工馆的故事。
大概是1941年秋,吴运铎带着七个学徒来到小朱庄,借用当地村民的两间草房作为建厂基地,部队一共来了两批人到这里,第一批来了四十几个人,过了一段时间来了第二批,第二次来的人大概有三十几个,吴运铎就在第二批来的人中。
当时吴运铎来的时候,部队并没有带很多大的器械,带的只有老虎钳、大锤、风箱、铁砧……有很多东西是在当地做的和找的。初办兵工厂时,很多工具都还不齐全,条件很差,吴运铎和技术员们在这里自力更生、白手创办了子弹厂,开始了没日没夜的修械和研制工作。靠着刻苦钻研和大胆心细,吴运铎和技术员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发明制造了各种地雷和手榴弹,在小朱庄创办的子弹厂完成了每年为前线生产弹药60万发的艰巨任务。”
当时的军民关系很好,吴运铎他们来的时候没地方落脚,就住在老百姓家,后来,部队在他家砌了一间屋,因为风箱没地方摆放。那个时候大炉主要是用来打刺刀和大刀,技术员以修理为主……以后造枪榴弹的事情,是在到仙墩庙之后了。
一开始小朱庄村民住在庄东,庄西是没有住什么人的,但是以后我们庄上的住户就都搬到西面住了,因为什么呢?吴运铎他们拆炮弹时,一下子把雷管拆响了。当时吴运铎还把手炸伤了,军队怕伤害到其他老百姓,村民们也不敢再住在那边,大家就都搬到西头了。
为试制各种弹药,吴运铎先后数次严重负伤,共留下伤口100余处。吴运铎在拆卸废弃炮弹雷管时,哑弹突然发生爆炸,这次爆炸夺走了他的四根手指和左眼。村民都说他是个愣子,整天在厂里拆炮弹,修东西,连命都不要了……爆炸过后,吴运铎整个人已成了一个血人,手指被炸飞,浑身鲜血直流;左腿膝盖部有碗口大的伤,膝盖骨刺在伤口处,裤管口往外流着血;左眼也血肉模糊……
后来,考虑到小朱庄村民的安全,新四军二师师部决定把兵工厂转移到几公里外一个僻静的处所——仙墩庙(今属安徽省天长市高庙集,改名福缘寺)。现在那个兵工厂已经找不到影子,也没有什么遗物在了。当年,兵工厂指导员住在他家,堂屋门后有个红钩给他用来挂手枪,他家还有当时兵工厂的门,是栗木的……这些现在都不在了,被金湖文史馆带走了。
看完兵工馆,我跑遍了吴运铎曾经建设兵工厂的地方,如今,无论是小朱庄兵工厂,还是迁移后的仙墩庙,到处都是草木掩映,绿树成荫。我坚信,这段历史不会被人们忘记,吴运铎和兵工厂的技术员们身上的吃苦钻研、敬业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将永久流传,载入史册。
【作者简介】吴友松,南京大学硕士、高级工程师、金湖县作家协会成员、淮安市作家协会成员、《淮安城市网》“签约作家”、中国互联网协会青年专家。曾在《金湖快报》、《淮安日报》、《洛阳晚报》、《江苏邮电报》、《人民邮电报》、《通信产业报》、《农业网络信息》、《经济日报》、金湖渺一墅公众号、从前ya有座山公众号、中国电信公众号、中国电信集团官网、国家工信部“中国工信产业网”、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等报刊杂志、新媒体发表多篇新闻稿件、小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纪实文学、诗歌等。
运营机构:江苏嘉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盈科(淮安)律师事务所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苏ICP备18018716号-2
网安备案号:苏公网安备32081202000208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苏)字第03316号
Copyright ©2019-2023 江苏嘉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