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位于古淮之滨,自春秋时期邗沟至此末口交汇,在黄河夺淮(1194至1855)期间,历朝又推行漕运,将古淮河作为入海运道,下关镇也因人员物资在此交流集散而日渐繁华,人文荟萃,百业兴旺,文化娱乐活动也随着兴起。自明隆庆年间朝廷在下关敕建镇海金神庙,源于古人对龙的崇拜,舞龙已成为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在《淮郡镇海金神庙记》中也记录了当时舞龙灯盛景;每逢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端午节以及各类祭祀庆典活动,人们通过舞龙形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陈庆元老人介绍:“下关龙”不同其它普通龙,起初是从简单的民间舞龙中逐步发展而来,明末清初才得到完善和提高。直至近代,下关舞龙在传统舞龙基础上又进行创新,至此,深受人们喜爱,下关舞龙也因此誉满江淮,久盛不衰。
历史上的下关是武术之乡,历来就有舞龙习俗,当时龙身长约二十几米,需用十几个人才能舞起。所以,舞龙队员选拔要求也很高,必须具备较高的武术功底方可加入,除身手敏捷外,还要是个性格好强的汉子才行,这样才能做到遇斗必胜,否则,会有损“下关龙”的声誉。
下关龙灯的制作,正常请北门(夹城)张记竹匠店师傅来扎。一条龙分龙头、龙尾外还有十一节,一共十三节。传统“龙头”起初是用竹藤制成,后来,龙头改用榆木制作,龙头硕大无比,光龙头就几十斤重,两只眼睛是用两只猪尿泡做的,沿口下一排蔴染绿后做成的龙须,一尺多长,两只龙角比水牛角要大上几倍,下额装一根木棍便于抓龙头使用。“龙头”与二节之间,会系上一圈红布,俗称“搭红”。“龙尾”弯曲上翘尖端扁圆,尾梢中间部位穿一根木棍。“龙身”分十一节,每节用竹片竹篾扎成,左右用四根麻绳相互连接起来,最后在“龙骨”上包裹一张在白布用彩笔划成鳞片的龙衣,两边对折过来,用绳子结牢,这样一条龙就扎成功了。另外还有一根“火球子”,用竹蔑子扎成一个网状圆形,如“笆斗”一样大,用红布包裹,球中心穿一根铁丝,一根一手抓的木棍,上端是一只半圆铁制的圈子,一根棍棒正好插在半圆圈中,球中穿出的两头铁丝分别绕在铁圈两个顶头固定好,这就是一根“火球子”,又叫龙珠。舞龙队连同拿球子的一共十七个人,表演时,“火球子”是不离“龙口”的,在行进中“火球子”要不时转动,“龙头”紧随着摆动,拿“龙尾”的人优为重要,要不时的随龙身两边摆动,这样才会象条“活龙”。
回顾起四十年前,曾听康永元老人(康怀义长子)述说:民国初期,下关“舞龙”队因技艺超群,名震苏北,经常应邀去周边县城参加表演。队员们身穿镶成红边白色的衣裤,头扎红绸巾,足蹬麻鞋,配戴脚铃,腰束丝带,都是一致的装束;耍龙的重要角色关键是“火球”“龙头”“二节”“龙尾”。当时,老一辈主要有:陈洪飞“火球”、康怀义“龙头”、王长友“二节”、吴殿甲“龙尾”,其他人员还有陈安俊、蔡恒、郁建奎等。后一辈有:“火球”陈洪增、任占标,“龙头”康永元、“二节”张步同、“龙尾”郁林贵,其他人陈焕新、陈占林、徐正洪等。
解放初,余锦富自幼随外公苦练踩高跷,顶石担功夫十分了得,能将一百余斤石担顶在头顶,然后绕肩旋转,“舞”得虎虎生风;后在江南随龙舞艺人学习舞龙,数年后回乡,正值下关踩高跷、舞龙、杂耍正在鼎盛时期,他因好友吴殿英邀请加入了舞龙队。舞龙队在他指导下,将传统踩高跷与舞龙技艺融为一体进行创新,将下关龙打造成“高跷龙”。在原先扎龙材料和制作方法上又进行了调整: 将原来龙身尺寸加长,除龙头外,龙角、龙身及龙尾的骨架改用篾片、铅丝扎成,龙身用花布和彩带缝制,龙须用麻丝绸子制作,红绸布做舌头,配上龙角一对,然后将原先用猪尿泡制成的龙眼改换成透明塑料做的龙眼,在龙眼内配置上二只超长电筒,在傍晚表演时由龙眼射出的光束能够将龙的形态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龙头穿梭起来,不是真龙胜似真龙,下关人称此节目为“天驴射灯”。
经过创新的“高跷龙”成为了下关舞龙项目中的压轴戏,“高跷龙”与普通舞龙区别很大,舞龙的技巧十分讲究,舞龙者全都是踩高跷高手,踏在二尺高的高跷上除保持重心平衡,还要腾挪扑闪、回旋飞跃,敏捷高难度舞龙动作花样百出,实属不易。
“高跷龙”表演时,正常由下关正通粮行掌柜陈洪飞与蔡恒二个人轮流上场耍“火球子”,“火球子”这个名称来源于传说中火焰龙的特性,它在愤怒时会喷出蘑菇状的火球,因此得名。“火球子”就是“指挥官”,球到那里头要跟到那里。舞动时,首先是耍火球舞师踩着稍矮一点高跷以连续几个侧空翻动作入场,然后持“火球”展示“凤凰三点头”,就是分别向左右三点头,这就是“打招”,也是开场白,跟着“火球子”由天入地,就是由上向左下方划,“龙嘴”必须紧“含”球子一起行动,向左下方划的同时顺势由下又划向左上方,不停地左右划动,后边的人配合“龙头”挪动,拿二节的人必须“紧喂”龙头,这样拿“龙头”的人才能轻松自如,所以拿二节的人也必须是把“好手”,然后依次节节配合,耍“龙尾”的人也很关键,身手动作必须了得,因为他的职责与拿二节的相反,二节要向前“喂龙头”,“龙尾”却是向后拽,既要不时地两边摆动,还要同时向后拽,不然的话整个一条龙就要向前簇,首尾不成“线”就舒展不开。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招式,如“龙打招”“龙回首”“龙打滚”“龙剔刺”“龙探海”“龙吞珠”“龙脱壳”“龙穿浪”“龙穿山”还有“盘龙”“滚龙”“腾龙”“戏珠”“游龙”“玉龙绕柱”等表演形式,深受民众欢迎。
每年下关关帝庙庙会,各周边乡镇舞龙队都齐聚庙前参加舞龙比赛,当时,下关龙与车桥龙齐名,但下关龙灯体形要比各乡镇龙灯大得许多,龙身直径80公分,龙身足有三十米长,重约150斤,下关舞龙队为显示下关舞龙队实力,这时候的龙头就重约近百斤,当时只有康怀义、吴殿英二人才能舞起这巨大重量的龙头。
淮安自古以来,在正月就有舞龙比赛习俗,由政府筹划向各乡镇知名绅士和乡镇街道发出接送帖,定好舞龙日期。正月初八,是出龙灯日子,下关舞龙队预先在“镇海金神庙”举行烧香祈愿仪式,出龙时,红宝灯在前引路,旗手们高举下关龙旗随后,唢呐声、锣、钹、鼓敲击开道,龙灯前行,村人随行,紧随其后就是地方参加游行祭拜的后勤人员。队伍途经“关帝庙”供奉以后,队伍出庙门进入下关东圩门沿着大街向西出发,沿街乡邻燃放鞭炮欢送队伍至东仁桥出西圩门,入新城半坊街、穿越夹城后进淮城北门,所到之处由各地方乡绅组织的人员在街头路口搭篷摆上酒席,接待舞龙队伍舞师们。舞师们按惯例行礼数,简短表演一些踩高跷、划旱船、舞秧歌以及武术表演等节目来表示答谢。然后,招待处都有灌敬龙酒和挑挂红包的习俗,每个耍龙的人员都要饮“敬龙酒”,随后接贴人用一根竹篙高举红包挑挂在龙头前晃摇,而红包必须由舞龙者用龙嘴去接,所以掌龙头的人不仅身手不凡,而且还要酒量过硬才行,否则,掌龙头人需罚酒后才准放行,队伍直奔淮安老体育场(今漕运广场)。
活动现场人山人海,各乡镇单位文艺队伍开道锣鼓形式各有特色,而下关舞龙队人未到而声先到,体育场门口人头攒动,在锣鼓声中纷纷让道给队伍入场。
参加舞龙团队有:下关、车桥、平桥、泾河四个舞龙队。各乡镇舞龙队经现场人员指挥,四条巨龙安排在广场东南西北四方位。比赛前,四个舞龙队分别表演了各类武术项目作为热身,项目有:耍鞭的、舞刀的、使拳的、抡棒的、举重的应有尽有,奇招百出,各显神通。表演结束后,随着舞龙比赛的锣声敲响,各舞龙队全副武装轮流上场,顿时,龙身舞动锣鼓齐鸣,然后各组分别进行了各自高难动作的精彩表演,各显神通,博得观众阵阵喝彩。
表演中,下关队为了那将“穿山”、“盘龙”节目中龙的气势表演出来,下关队选择在体育场东南角一座土山,下关“龙”在广场中心表演套路后,迅捷由“火球”引路快速向土山穿登,那个速度快得惊人,真是快如飞箭,龙就差飞起来了,到达山顶后,“火球”“龙头”迅速登上人梯,“二节”“龙尾”依次紧密配合,在“盘龙”过程中,“火球”“龙头”不停的摆动,形成圆椎型螺丝状的“盘龙”一气呵成盘起,山丘下观众们只见龙不见人,那种气势让人兴奋不已,只见盘旋在老体育场东侧面土堆上一条巨龙一柱擎天,冲天而起,左顾右盼后盘旋而下,龙头前,只见一个大汉手眼灵活,跟着咚嚓、咚嚓的锣鼓点,摆动手上的火球,撩拨着龙嘴,龙立刻伸长脖子张开血盆大口,作吞珠状,长长的龙体跟着上下波动,继而上下翻滚,龙尾则左右摇摆,火珠又引着巨龙左右盘旋而降,最后来个龙盘玉柱于广场中,龙头高高地左顾右盼,龙尾则不停地扫动;乘此瞬间机会,全体队员们迅速换上预先备好两尺高的高跷,舞起特色节目“高跷龙”,下关“高跷龙”是压轴表演,确实使人既可欣赏高跷技艺又能看到舞龙表演,舞龙队17名队员个个武术功底过硬,他们头扎统一面巾,身穿开肚衫和灯笼裤,将龙的气势表演得淋漓尽致,如真龙再现。只见,龙头向上时龙口张开抢珠,向下时龙口闭拢长吟,活灵活现。以举龙出海、蛟龙翻身、金龙腾飞、龙行天下为主题,表演的套路有:“双蛟龙珠、横扫千军、左右腾进、原地螺旋跳、大鹏展翅、靠背快进、鲤跃龙门、换位跳龙、搌天花鼓、神龙圆梦”等数十个高难度动作轮番上演,动作刚劲有力,威武雄壮,鼓点节奏明快,舞龙队员的风采赢得广场上掌声雷动、呐喊声不绝。让人真的叹为观止,将活动推向高潮。比赛结果,下关队凭借精湛技艺,独占鳌头,蝉联第一。
独特的下关“高跷龙”凭借着出类拔翠的表演,而誉满江淮,在历史长河里,每次重大庆典活动中,再现了淮安人的乡土文化魄力。下关龙灯舞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富有鲜明的现代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它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也从中也表达了下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一份祈求、一份向往。(陈 勇)
运营机构:江苏嘉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盈科(淮安)律师事务所
广告审查员注册号:广审字(苏)H038号
工信部ICP备案号:苏ICP备18018716号-2
网安备案号:苏公网安备32081202000208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苏)字第03316号
Copyright ©2019-2023 江苏嘉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